“永久在线”背后:可及性偏好、弱关系与桥接型社会资本间关系探析 | 论文选介
2019-12-26 14:29:40
  • 0
  • 0
  • 0

来源:羊村传播     原创: 王芳

过去20年间,传播技术和移动设备的使用,赋予了人们“永久在线”与实时互动的能力,这增加了人际间沟通联络的可及性,但是人们对于使用网络设备与他人实时交互的意愿可能不尽相同,鉴于此,作者构建了可及性偏好(Availability preference)的概念,用来描述网络中个人联系和被联系的倾向。那么,如何理解可及性偏好对于个人的意义?可及性偏好与人际关系互动的质量及社会资本有什么联系?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Penny Trieu等人发表于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上的Who likes to be reachable? Availability preferences, weak ties, and bridging social capital一文,本研究考察了可及性偏好这一概念,并对可及性偏好、强关系和弱关系中的互动质量以及桥接型社会资本[1]三者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展示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是更倾向于与他人联系的人,在弱关系的交流中互动质量会越高;二是可及性偏好与桥接型社会资本具有正向关系,并且弱关系的互动质量调节这种关系。

[1]注:桥接型资本是指相对异质的群体之间,较弱、较疏远的社会联系带来的社会资源。

此前的研究证实在线技术对维系弱联系的作用,但并未探究可及性对于弱联系及社会资本的意义。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证实了可及性与互动质量及桥接型社会资本间的关系,并构建了一个以弱联系的互动质量为中介的中介模型,表明可及性可能作为未来媒介研究中一个关键变量。

人们对技术的态度会影响到技术的使用模式及感受,可及性偏好可能影响人们如何看待他们的网络互动;既有研究集中于考察网络使用对强关系互动的影响,没能得出可及性对弱关系有何影响的明确结论,很少将关系强度和可及性偏好联系起来考察;此外,积极使用通讯技术联络的人可能获得更多的社会交往机会,进而积累社会资本,尤其是在弱关系的交往中。鉴于此,研究者提出了如下假设及问题:

H1:可及性偏好与日常生活中的互动质量感知呈正相关。

RQ1:可及性偏好是否与关系强度有交互作用,共同预测互动质量感知?

H2:可及性偏好与桥接型社会资本感知呈正相关。

研究采用了经验取样法(ESM),收集了154名大学生14天的样本数据,数据收集包括可及性偏好、互动频率、外向倾向、在线互动形式、互动质量、关系强度及社会资本等,调查后,研究人员对数据进行了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与回归分析。

相关结果表明,可及性偏好与媒介互动频率正相关。在控制了性别、年龄、报告时间、互动形式、外向等变量后,可及性偏好越高的个体、他们在弱联系的交流中的互动质量会越高,然而,研究并未发现可及性偏好与强关系交流的互动质量具有正相关关系,研究解释强关系的互动带来的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安全感,而非互动质量。同时,研究表明可及性偏好与互动者间的关系强度具有交互效应(RQ1)。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的结果显示,可及性偏好正向预测实验后的桥接社会资本(支持H2),在调查实验结束时,那些更愿意联系的个体报告了更高水平的桥接社会资本。

由于先前的研究表明弱关系网络的质量与桥接型社会资本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Granovetter, 1973),于是本研究检测了一个中介模型,探究弱关系的互动质量是否对可及性与桥接型社会资本的正向关系起中介作用,结果证实了弱关系互动质量的中介作用。然而,对强关系的互动质量的检验并未发现类似的中介作用。

(图为研究构建的中介模型)

本研究考察了可用性偏好与日常交流的质量、交流双方的关系强度以及桥接型社会资本间的关系。在现代电子媒介社会,我们总期望自己能随时随地在线,这种通过网络与人联系的倾向与交流的结果和社会资本积累相关。本研究为理解“永久在线”对个体的重要意义以及通讯技术的不同使用动机提供了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Trieu, P., Bayer, J. B., Ellison, N. B., Schoenebeck, S., & Falk, E. (2019). Who likes to be reachable? Availability preferences, weak ties, and bridging social capital.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22(8), 1096-1111.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